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回忆母校市西中学的教育
1961届校友 张崇信
日前参加市西中学校友聚会,校园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四方学子,返校共庆,可见母校凝聚力之一斑了。此时此景,使我不禁回忆起不久前去世的同班同学赵之云。
赵之云在中外围棋界闻名遐迩。早在50年代末,他就与哥哥赵之华、现任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一起包揽了上海围棋比赛前三名,以后升至围棋八段,多次代表中国参赛。经过多年钻研,他成为著名的围棋史专家,著作颇丰,后来又主编《围棋》杂志多年,为中国围棋的中兴出了大力。殊不知,如不是市西中学的栽培,这位颇有天赋的围棋专家,也许早就被埋没了。只是市西中学那种教育环境的滋养,他才能脱颖而出。
平心而论,赵之云的天才仅限于围棋。他能将几十盘比赛按次序复盘,可见其记忆力之强。然而在其它方面却表现平平。数学、物理经常只有3分(及格),语文成绩也一般,英语更是常得2分。按现在流行的办法,就该把他“关起来收心”,强行用补习班、家庭教师之类手段,把他的精力引导到“正业”上来,丢掉围棋。然而学校并没有这样做,对他经常缺课参加比赛并不阻拦,只是及时在事后给他补课,让他跟上学习进度即可。学校明知会因为他而影响年级的平均分数,乃至升学率等指标,仍然优先考虑在达到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发挥他的特长,不必把智力和精力平均分配给各门功课。这体现了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不是追求学校本身的语、数、外各科的平均总分是多少。可惜在30多年后的今天,在应试教育的潮流中,这种进步的教育思想处处碰壁。从这一点讲,赵之云是幸运的。
也许有人说,赵之云是市西中学校长、老教育家赵传家的侄子,所以才受此特殊待遇。其实不然。当时校内外有许多“兴趣小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偏爱。在学校支持下,因参加活动、比赛缺课是常有的事。同学们都认为赵之云为下棋缺课而需要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正常事,毫无妒忌之心或鄙视之意,何况我们直到分手时才知道他与校长的关系,大部分教师也一直不知底细。可见学生扬其所长、追其所好、各显其能是一种校风。近年来,市西中学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乃至歌咏比赛中频频名列前茅,还出了“高考状元”并非偶然,而是“扬长教育”的成果。
赵之云的座位正好在我前面,上课时经常看到他低着头在课桌下复盘,教师并不干涉,同学也不告状,总之谁也不认为他不专心听讲是破坏了课堂秩序。这又是市西中学的特点。笔者的儿子80年代末也在市西中学读书。一次我去找他,从教室外看到他与几名学生在物理课上看数学书。晚上,儿子向我解释说,学校强调预习和自学,懂了的内容不必“炒冷饭”勉强再听,只要不妨碍别人,允许在课堂上干别的。我笑着说:“你老爹30年前就享受这种待遇了。”这种特殊的课堂纪律是几十年一贯的。事实证明,市西中学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市始终是一流的。进了大学后,我发现自己没有“大学适应期”。这是因为市西中学不仅教授我知识,还教会了我怎样学习和训练了自学能力。赵之云和我们所有市西学生都因此得益匪浅。
聚会的校友对市西中学当年重在实效而非分数的自由学习氛围留恋万分。对长期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教育无限感慨。这是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抑制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今年高考有几篇优秀作文如出一辙,近似从同一篇范文套写出来的就是一例。赵之云虽然语文从来没得过高分,除了古体诗也从来没背过范文,但他的实际写作能力却不差。这可以从他发表的文章中看出来。前年我曾对他说,枯燥而专业性很强的围棋题材被他写得很有看头,很流畅。他回答,一是有感而发生活化,二是惜字如金精练化,都是中学时学来的基本功而已。确实如此。
50年来,市西中学培养了2万多名毕业生。仅目前仍在上海工作的我的同班同学中,就有著名配音演员,前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乔榛、上海大学副校长壮云乾等知名人物,博士,高级工程师一大群,可见市西中学因人施教、重视扬长教育和能力教育,以及培养主动学习的教育是成功的,那才是培养人才的正路。赵之云的成长是突出的一例。